我國磨料磨具行業人才培養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我國拋光磨料磨具行業也經歷了近60年的發展,行業人才隊伍從無到有,呈現逐步壯大的趨勢。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拋光磨料磨具行業在我國工業體系中并不太顯眼,行業整體發展仍然比較緩慢,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業人才匱乏。
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我國還處于幾乎經濟時代,拋光機、拋光磨料磨具行業和國民經濟中的其他行業一樣以國有企業的形式存在,基本沒有民營企業,當時原料靠調撥,生產要計劃,產品是調配的,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由于行業太小的原因,我國高等院校當時沒有開設針對磨料磨具生產人才培養的專業也不多,行業人才隊伍整體上較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比較大的磨料磨具廠都設有資料室、圖書館、研究所、教育辦等部門,像當年的二砂(現為白鴿)還有技工學校,職工學校。行業人才建設基本是靠企業內部培訓和自身學習的方式完成。比如,1982年提高了行業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國家機械工業部把編寫行業培訓教材的任務下派到當時的二砂教育辦,當時全國行業內大約有270多個單位,于是組織了一批行業內資深的專家到北戴河集中精力編寫這套教材,后來由國家機械工業部機床工業局印刷出版,包括有《剛玉制造工藝》、《碳化硅制造工藝》、《金剛石制造工藝》和18本職工培訓教材。內容比較系統,主要分磨料、涂附磨具、固結磨具、橡膠磨具等生產工藝,而且分為初級和中級使用教材,初級的是技術工人學習的教材,內容也很全面,后來就成為技工學校學生和工廠職工學校使用的教材。
到了80年代中期,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步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行業內一些效益不好的國有企業開始轉制或者破產,同時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開始活躍起來,血多中小型磨料磨具廠家不斷涌現。這些廠家的技術人員相當一部分是由國企中分化出來的,同時大多數民營企業關注的知識經濟效益,基本是被人怎么生產自己也跟著怎么生產,對技術更新沒有可以的追求,也缺乏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總之,這一時期企業認識不夠,對人才培養不太重視。
上一篇:巧換單杠柴油機軸瓦
下一篇:解讀金剛石和CBN拋光磨具
給我留言